打开视频
地膜覆盖种植具有保持土壤水分,增加土壤温度等效果,可以使作物大幅增产。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,在我国推广应用,被誉为农业生产的白色革命。在我国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干旱地区,地膜覆盖种植是不可或缺的农业种植措施。然而由于过去长期使用,残留在农田里的地膜逐年增多,造成严重污染。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机械专家,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,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。
2013年他到新疆考察,当时的景象令其记忆犹新。当得知残膜污染问题可能将导致5到10年后无地可种时,在农村长大的瞿金平感触颇深。为了保住农民的饭碗,他决定用自己的专业贡献一份力量。
在残留地膜污染治理方面,当地政府采取过一些解决办法,包括使用可降解的地膜。但是可降解地膜成本高、时间不好控制,还会使农作物减产,农民不太愿意使用。瞿金平决定换种思路,用一种使用完以后可以全回收的地膜。
如何让地膜不破成为了关键。在研发的过程中,他在普通地膜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创新,使制造的新型地膜和普通地膜的材料一样,厚度相当,但强度却更高。瞿金平研发的新型地膜,在层与层之间有编织的效果。所以,看着是一张膜的新型地膜,微观上其实像一块编织布。因此,它的拉伸、撕裂、抗穿刺性能大幅度提高,所以叫做高强度全回收地膜。
2016年,瞿金平与新疆农垦科学院开展合作,正式开始在新疆地区试验高强度全回收地膜。
试验结果很成功,高强度全回收地膜几乎没有破碎,回收率达到了95%左右,而且保温保湿的效果比普通的地膜还要好。除此之外,他还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惊喜——产量每亩地增产22公斤,增收超过了170元。大家发现,使用新型地膜时,地表温度比普通地膜要高。这是因为它的透光率比普通地膜要好,灰尘落在普通地膜上面会堆积,因而影响透光。
高强度全回收地膜,在新疆多个地区扩大面积试验,结果都非常成功。2019年在新疆地区开始了万亩级的应用,打造高强度生产,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循环产业链,不仅带来社会效益,同时也为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,并且科技成果转化落地,为新疆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